2011年2月4日 星期五

業績後才出手 先贏為敬忌留戀過氣股皇

10年9月30日
「凡治眾如治寡,分數是也。」《孫子兵法》
同事早前去聽施永青先生的管理講座。施生強調:治理眾人時,如何分配資源、權責、利潤,是公司做大做強的關鍵–一字記之曰「分」: 有利均霑、賞強罰弱,強者才甘心賣命;賞善罰惡,團隊方有紀律;責大利亦大、無不勞而獲,各人自會先公後私,眾志成城。同事嘆曰:「聽君一席話,勝讀十年書」,雖極老套,卻是感受至誠。
社 會上,打工一族,遠多於老闆,沒機會「治眾」。但孫子「分數是也」精神,我等常人,偷用於投資,誰曰不宜?旁觀年青散戶,初入社會,人微本少,除非出自小 康之家,繼承家人資本,不然單靠儲錢,資本增長受限。揸住十萬八萬,股票又多如繁星,隻隻似股皇,間間有潛質,未諳股道,難辨真假。或隨波逐流,盲揸過氣 股皇,身家點穴;或月供廢基金,天價認購費,回報卻極曳,勞多而功少。
有 一近例:同事家人,一年前被銀行力銷「高收益債券基金」,驚濤駭浪,歷遍債務危機,還幸大步檻過,由敗轉勝,扣除5%認購費,實贏3%。銀行職員,竟敢邀 功,再遊說轉入另一債劵基金,新基金免認購費,但舊基金要收2%贖回費,等於分咗2/3回報給銀行。苦苦投資一年,只得1%淨回報,跑輸安全到極的領匯(823)廿條街。不少港人,日夜埋怨「地產霸產」加害,永無出頭,卻矇盛盛地將血汗錢,長年累月由「生錢」變「死錢」。財富不得積累壯大,真是命數使然,而非自招?
沿 襲《孫子》精神:求勝,指揮能力,遠重於兵力多寡,不然古今沒有以寡勝眾之例。天縱英材,如巴菲特和索羅斯,莫不肇始於微。得第一桶金,關鍵在「分」:投 生不投死,務使每分錢,皆為「生錢」錢搵錢。看通十年大勢,實強人所難;識股皇於微時,亦誠非易事。最知易行不難之法,是業績公佈後,集中找出股價動力澎 湃的股份,稍花時間跟進業績,每有意想不到的收獲。今年暢勝的理文(746)、I.T.(999)和星島(1105),皆是績後才出手。
出 業績後,帳目了然,管理層又有指引(guidance),認真研究,又可約見,睇多隻牌,更為安全。股價當然貴咗,但長線如仍有水位,價高值仍低,除笨實 有精。安心買入,注碼可更大;股價又有動力,乘風破浪段段有。買入上述三股時,縱已大升幾成,P/E仍為單位數,之後回報五成至一倍,夫復何求?
新手股海求勝,本少,不怕盤大易買難走,應嚴選出手機會,務必市況、業績、走勢三者皆好時才行動。也許匯豐(5)、宏利(945)、中人壽(2628)終能重振雄風,擺脫廢股惡名,大升幾倍。但各過氣股皇基本因素一日不變,走勢仍弱過藥煲,不如遵從上述「三好原則」,集中攻擊,先贏為敬,遠勝不斷夜行吹口哨,自我精神安慰。
(本人客戶持有理文(746)、I.T.(999)和星島(1105)、匯豐(5)的相關衍生工具)

簡單實用投資心法(一):SMART

10年11月2日
很多朋友,都熱衷於投資、投機,並不是玩玩吓,反而認真又努力。可是多年艱辛,卻不得要領,甚至「愈勤愈見鬼」,究竟是何原 因?除改進時機選擇(market timing),及選股技巧外,改良投資心法,亦是可行之法。嘗試透過一系列文章,希望能幫到這班「勞而少功」的讀者。
要成為成功的投資/投機者,要點之一,是要學懂訂下投資/投機目標。
從 小到大讀書,定時定候,就會有測驗、考試。99.99%的人(包括自己),都是平時不燒香,臨急抱佛腳,必定在入試場前的一兩個星期,甚至幾天,才匆匆忙 忙溫習,縣樑刺股,狂開通宵,不在話下。說得誇張點,如果沒有學校或家庭的催逼,單靠自律,九成人可能連26個英文字,都未必學識。
到了投入社會,打工賺錢,尚有老板鞭策,不致太過求其。但到買股票、基金、保險、買樓,放任自由,大部分人便沒有甚麼詳細計劃,多是任性而為。最等而下之者,花錢無節制,入不敷支,借年息幾十釐的卡數,先駛未來錢「享受」人生,「風流」過後,淪為信用卡奴。
好 一點的,尤其是看過《窮爸爸.富爸爸》系列,會受到啟發,明白追求「財務自由(financial freedom)」的重要,希望終有一日,被動收入(passive income,如股息、租金),會多於個人支出,不再依靠主動收入(active income,如薪水、花紅)。但問題是投資/投機,不似讀書,有明確目標(升班、入大學、讀醫科)、獎罰(例如:年回報率低於一成,罰留堂OT三個月) 和期限,沒外力鞭策,大部份人,惰性使然,每月有幾多自由現金流,過去幾年的投資回報率幾高,多會一頭霧水。
解決問題之法,是訂立一個夠符合SMART原則的投資/投機目標。何謂SMART 原則?
    *S = Specific(清晰明確)
    *M = Measurable(可量化)
    *A = As if now(好像就是現在)
    *R = Realistic(不難不易)
    *T = Time-bound(有時限)
用 一簡單例子說明:「我想財務自由」,並不是一個SMART目標。目標先要清晰明確、可以量化,實行時,才能知道自己與目標的距離。假設每月需 要$40,000被動收入才足夠(一年約五十萬)。假設財務自由之後,投資趨向保守,可能回報為5%,要達到財務自由,目標資產值便是一千萬 元。(10,000,000 X 5% / 12 = $41,667)
接下來要定下時限。原因有 二:首先,有時限,才有壓迫感,催促自己起步;其次,時限有助設定步速、手段。返回上述例子,假設本錢是$200,000,目標一千萬,如不設限期,只知 要賺五十倍,而不知一年、一季要追求多少回報,當然不知從何入手。但當設定年限為二十年,目標便會變成「平均年回報21.6%」(200,000 X (1.216)^20 = 10,000,000),投資工具、手法是否適合,亦一目了然:長揸收息股,或力有不逮;炒幾張期指,則風險太高;以增長股配合少量短炒,較為合宜。
投機亦然。例如以一百萬本金操作,目標是一季賺15%,即是季賺十五萬、月賺五萬。換句話說,一個月內,只要有五個可為組合賺1%的點子,已然足夠。心裏有底,就會明白,不必用瘋狂打法,用三倍槓桿、十張期指,冒過高風險。
沒有清晰明確、可量化、有時限的目標,就無從得知自己是過份進取,還是太保守。善用SMART訂定目標,手段跟目標,控制步速,更得心應手。SMART還有其他好處,下期再續。

風險漸增 度定後備劇本

 10年11月4日
 
「多算勝,少算不勝,而況於無算乎?」《孫子兵法.計篇》
 
傳奇交易員的交易心法,多 與《孫子兵法》暗合- Bruce Kovner:善炒者,必備多於一個作戰劇本,靜待其一,與現實相符。(One of the jobs of a good trader is to imagine alternative scenarios. I try to form many different mental pictures of what the world should be like and wait for one of them to be confirmed ) Richard Dennis:出嚟行,要算人之所未算,預備極端的戰局出現。征戰廿載,唯一學到,是被所謂不可能發生之事,殺個措手不及,時時發生。(You should expect the unexpected in this business; expect the extreme… If there is any lesson I have learned in the nearly twenty years that I’ve been in this business, it is that the unexpected and the impossible happen every now and then.)
 
執筆時(29/10),仍維持中線睇好,倉位無大變動。睇好還睇好,為安全計,度定一個後備劇本,萬一戰況與所料有所偏異,也不致方寸大亂、驚惶失措。左度右度,義無反顧,強勢做好,有三大罩門:
 
1.          國內利率:人行上月19日加息,是中央加大力度,收緊過剩流通性和壓抑通脹的訊號。市場現時的主流觀點,是今年CPI(居民消費價格指數)已見頂,年內不 會再加息。但如CPI漲勢未止,加存款準備金威力有限,加息便成唯一選擇。事實上,第三季國內生產總值(GDP),按年增長9.6%,如通脹居高不下,中 央犧牲兩個百分點的經濟增長,冷卻經濟,來穩定物價,亦非天荒夜譚。此外,亞爺出招調控,時機、力度,鬼神莫測,07-08年的連環棍法,左劈右殺,多少 炒家好漢,葬身神洲。年內若再加息,追魂棍影幢幢,芒刺在背,必大挫牛氣!
 
2.          量化寬鬆:美國量化寬鬆,似望梅止渴,多於回魂丹。日本印鈔救經濟,印足十年,仍全無起色。據辜朝明(Richard Koo)的理論,地產泡沫過後,大眾週身債,舊債長還長有,節衣縮食都還到氣咳,低息只能治標。僥倖無買樓,都有機會失業;有工返,都會儲錢,有備無患, 多於舉債醉生夢死。社會整體需求不振,猛往銀行體系塞錢,有錢無人借,實是搔不著癢處。但撻着虛擬經濟,對實體經濟,未見其利,卻先受其害。眼見熱錢澎 湃,新興市場央行,為免重蹈07-08年泡沫形成的覆轍,先抽緊銀根,壓抑信貸,一於你有你寬鬆,我有我手緊,反令全球經濟增長的眾火車頭,減速慢行。
 
3.          基本因素:股票估值天咁高,但基本因素或開始變壞:人仔升值、薪資猛漲、利息趨升、原材料狂飆,侵蝕盈利。內銀、資源股之得,是眾資源用家、債仔、百姓之 失。內銀、資源股接連強勢,或為大市「死亡之吻」。內需消費股,輕資產模式經營,理論上影響最小,但估值已高,加上近來業績所示,國內零售同店銷售,增長 非如想像中強勁,股價或有壓力。
 
上述觀點,只屬後備劇本,無用過慮。但單因量化寬鬆四字,就今夜不設防,實太牙煙。股海從來是虎穴龍潭,加上滿街散戶,同路者眾,更應謹慎。

簡單實用投資心法(一):SMART的好處(ii)

10年11月10日
上期提過,善用SMART訂定目標,可以得知自己是的投資,是過份進取,還是太保守? 今期續說SMART的好處。
先重複何謂SMART? 意指個人訂立目標時,目標應符合以下的五大原則:
  *S = Specific(清晰明確)
    *M = Measurable(可量化)
    *A = As if now(好像就是現在)
    *R = Realistic(不難不易)
    *T = Time-bound(有時限)
善 用SMART,另一個好處,能夠激發我們持續進步。同一件事情,就算不斷重複練習,除了一小撮出類拔萃的人之外,進步的幅度會越來越少。為甚麼呢? 據提倡「刻意練習」理論的著作,<<我比別人更認真>>(作者: Geoff Colvin 柯文)中的理論,大部份人練習的內容太易,所以進步難求。
練習的難度,可以分為三個水平: 「舒適區」(Comfort Zone)、「學習區」(learning zone)以及「恐慌區」(panic zone)。 在「舒適區」中,我們只練習自己一早已懂,輕而易舉的內容。「恐慌區」則是太深,「那裡的活動難到,連我們怎麼著手,都毫無頭緒」。而「學習區」則處於中 間,既不難到無從入手,但也不簡單到了然於胸。用個簡單的類比來解釋,一個小六的學生,埋首溫習小三的課本,是自陷於「舒適區」,讀十年、廿年,也永難突 破現有水平;要他學習中五的課程,程度差太遠,是陷他於「恐慌區」中,除了嚇到面青,茫然不知所措外,別無其他結局。只有中一或中二的水平,才是這位學生 的「學習區」。
以圖像顯示,三個學習區域的關係,呈同心圓的關係。

圖: 練習的難度,可以分為三個水平: 「舒適區」(Comfort Zone)、「學習區」(learning zone)以及「恐慌區」(panic zone)
問題是,撇開完全不練習的人,大部份的「練習」,難度,皆設定於「舒適區」中,而不是仔細分析自己的能力圈,將之分割成數個極為具體的層面,然後專注琢磨,針對練習不足之處,直到改善為止。而是不斷處於既舒服、又安全的「舒適區」中,久無進步,而不自覺。
例如不少朋友,喜歡利用技術分析,炒出炒入,補捉高沽低撈時機。最常用的有圖形(三角形、旗形、島形)、平均線、RSI、 MACD等。這些指標,明白不難,單一運用,亦非難事,但同時運用,會多有矛盾。例如指數升破平均線,利好,可做好,但RSI卻呈超買,不宜入市。應如何 取捨?單邊市,和上落市,出擊的手法又有何分別? 這些技巧,如未掌握,只因怕犯錯,自困於「舒適區」,而只是不斷沿用舊有的知識,一時用下RSI,一時 用下平均線,時中時唔中,而不去整合自己已識的技巧,或了解其他補捉時機的心法(如市場互動技術分析Intermarket correlation),去提升測市準繩度,就算日征月戰,亦未必可提高回報。
更糟的是,事實上,大部份人,除了自困於「舒適區」外,更有嚴重高估自己能力的傾向。<< 錯覺>>(Why we make mistakes: How we look without seeing, forget things in seconds, and are all pretty sure we are way above average)(作者: Joseph T. Hallinan)中,一個關於美國俄亥俄州「舒斯利恩中學」的心理調查,是一個可堪玩味的典型。研究者要求從這所中學畢業的學生,回憶一下他們自己以前 的成績。研究者再拿他們的答案和原始成績的紀錄做比對。得出以下結論:
l   至少有29%的學生,在回憶自己的成績時出現了錯誤。
l   學生們所犯的錯誤並不是中性的。有太多人的分數是被自己拔高,而不是降低了 (把某門課本來是B的成績,記成了A)。
l   學生們對自己的好成績,比對自己的壞成績,有著更好的記憶力。成績是A的時候,回憶的準確率是89%,成績為D時,回憶的準確率卻只有29%。
l   總體上,在99名學生中有79人,誇大了自己成績。
「舒 斯利恩中學」畢業生的錯誤,我們也多會犯上。例如特別記得上一個牛市,獲得豐厚回報的股票,但近幾年投資回報低落,卻多視而不見。也甚少人會長期記錄自己 每年的投資回報,並與當年指數的回報,作出比較,看是跑贏大市,或是跑輸大市,看到了別人個別的失誤,卻看不到自己整體的平庸和不足。
簡言之,我們學習停滯不前,皆因甘願自處「舒適區」中,並高估自己。對治的辦法之一,就是SMART。
只要我們依循SMART原則,去訂定目標,有於目標清晰明確、可量化、有時限,我們跟目標的差距,便能清晰易見。舉個簡單的例子,假設我們訂了以下的目標
l   三年內,$500,000投資組合,連股息回報,要倍增
l   根據72法則,3年要倍增,年回報率為24% (72/3)
l   即是第一年,組合必須獲利$120,000
假設開倉半年後,組合獲利為$15,000,步速遠低於原設定頗多。由於目標清晰明確,是較易發現問題的所在(就是獲利數比預期低),從而激發自己,去找出問題的癥結(例如選股策略不濟、買入時機不對、現金水平太高、主要持股大跌、沒耐性持有),從而找出解決的辦法(從新的角度審視自己的選股方法、上投資課、向別人請教等),並付諸實行。
相反如果沒有以SMART原則,去訂定目標,現狀和目標間的距離,便難以發現。空泛,不可量化、沒有時限的目標,如「我要財務自由」,對於刺激自己離開「舒適區」,效果微乎其微。(可能的反應會是「原來戶口有D錢贏,幾好呀,幾醒!Go Go Go!」)模糊的目標,模糊的執行,最終的收場,多落得「我(自以為)很叻,但我回報平庸」的痛苦下場。

投資筆記歸納犯錯模式

10年11月11日
之前提過,勤寫投資筆記,有助提升功力。「知啦,煩氣!但係點寫,先最有用?」
借 用《我比別人更認真》的理論,自我評估的重點之一,是找出犯錯原因。寫投資筆記,重點不是自我評價:做得勁好?還是好差?而是從過去的行為,歸納出犯錯的 模式(pattern,例如次次贏就贏粒糖,輸就死溝輸到爆廠),和背後技術、心理相關的原因。即是:「今次原來衰在XX上,下次我可以做XX,贏面就會 高D。」
反觀大部份人,畢生平凡,多因認為犯錯之源,在人不在己,非己之力,所能扭轉。點解炒賣、 投資成績慘不忍睹?「香港多老千!大戶太狡猾!」所有因素,都非自己能掌握。記得看過行家的訪問:「唉…我個fund,生不逢時,海嘯後恒指反彈後先開 到。」嗰班海嘯中,怒濤孤舟的基金經理,面對恒指單月跌10,000點,S&P500一日郁10%的絕天滅地波幅,不是更「生不逢時」?炒嘢要講 到時運八字,自求進步,無異緣木求魚。
投資筆記,應取法乎飛機的黑盒(安全記錄儀)。一部飛機,有 兩個黑盒,一個記錄數據(data recorder),另一則記錄機艙通話(cockpit voice recorder)。同樣道理,投資筆記,也可分為兩部份:交易明細(trade log,如日期、買入賣出價)和情緒變化(自我心理對話)。
先交代交易明細那部份。借用商業顧問Rob Yeung新書The Extra One Percent: How Small Changes Make Exceptional People的 工具「轉捩點分析法」(Critical Incident Technique, CIT),焦點不在自我評價、自以為是的勝敗關鍵,而是逐日逐日拆解做過乜嘢(moment-by-moment actions took)?曾經諗過邊幾個策略和選擇(options/ strategies considered)? CIT大有來頭,源自二戰時,美國空軍急速擴張應戰,大量機師受訓時,炒機身亡。軍部希望機師入伍前,便能精確評估其能否應付訓練?原先做法,是教官解釋 為何革退某人,但報告的理由,如「無天份」和「判斷力差」,實太虛無縹緲,應用無從。用了CIT後,不論高手庸手,一律要交代建功或中棍經過,有咁詳細, 得咁詳細,審犯咁審。後來發覺,事出必有因,行動定成敗,皇牌殺手,跟黃口孺子,行為大有不同。循此思路,揀人、訓練水平提升,不在話下。
想 從交易明細,歸納出犯錯的模式,可從以下五大範圍入手:注碼管理(如槓桿太大,輕微逆轉就要斬倉)、時機掌握、工具選擇(如選股心法、極端波動用期權不用 期指)、交易策略(如炒股價動力momentum trading或價值投資)和執行能力(如用網上平台減低佣金支出、避免成日手快快落錯盤、戒用市價盤market order等)。只有記錄清晰詳細,心態正確,犯錯模式,必渐浮現。改之,進步可期。
正是:「盛衰豈無憑籍,蒼茫誰主浮沉?沒有生不逢時,只有技不如人!應求自握命運,筆記歸納錯因。」

投資以賺為本 先學會控制風險

10年11月25日
投資,以賺為本-The game is about Profit! 切勿本末倒置。
發 明CANSLIM投資法的奧尼爾(William O’ Neil),有一段說話,道出了部分散戶的思考盲點: 「我的投資哲學,是先假設,所有股票,皆為衰股。只有會升的股票,才是好股票」(My philosophy is that all stocks are bad. There are no good stocks unless they go up in price)。但香港部分散戶,好股的定義,恰恰相反,唔多識升,才是正嘢! 更奇怪的是,點穴股儲備豐厚,實戰久無戰功,身家無寸進的博客(Blogger),竟會自視為當今投資界許靖,月旦股海,清談不倦。只好嘆曰: 吹水容易,贏錢難; 長揸廢股,身家殘。
看似廢話,投資就是為了,以錢揾錢。但本末倒置之人,何其多也? 不重回報,只重手段,寧願攬「投資皇道」而潦倒,也不願因時制宜,求高回報,求鳳舞於雞羣上。你看多少人,對零售股、內需股嫌三嫌四,卻心甘情願死揸爛揸內銀、阿里巴巴(1688)、中國動向(3818)、瑞安(272)、國壽(2328)、匯豐(5)、宏利(945)和中移動(941),或跑輸指數,或身家縮水,被資產泡沫溫水煮蛙,仍自鳴得意。這看似滑稽可笑,卻是當今世風。
較 為務實的態度,可參考自己之前,在報紙寫的一篇文章: 「自己的心態則是『目標為本』,股票不外乎是賺取回報的工具,不應有感情可言」。 據投資心理學大師Ari Kiev在Hedge Fund Masters一書指出,要成為宗師級交易員(Master Traders),有三大考量,必須時刻了然於胸,權衡琢磨:
1.          目標何在 (What’s your goal?)
2.          進程如何 (Where are you currently in regards to reaching your goal?)
3.          差乜嘢才能達到目標 (What’s missing between where you are and where you  want to be?)
設 定下來的目標,是為操作的核心: 目標宏大,極難達至,必須冒險進取,甚至步行險着,斜走子午谷; 目標保守,就算步步為營,謹慎行軍,「取平坦大路,依法進兵」,亦無不可。出擊工具、注碼大小、現金水平、槓杆與否,全受既定目標所影響,而無放諸四海而 皆準、人人合用的的規範。換句話說,手段服從目的,目標規範行動 (goal setting frames all of your actions)。
原 有股票,如無再揸落下的理由,例如股價已遠高於合理價,到價沽出;買入的理由證明已錯,止蝕撤退;注碼太大,局勢未明,減注限險; 貌似忠良,走勢唔強,轉移陣地追數等,人之劣根性,總會輾轉返側,左諗右諗,惜貨如金,捨不得沽貨,生怕沽後再升,喊到失聲。當心魔浮現之際,緊記投資, 應以賺為本,揸咗無分加、兼倒扣的股票,不進反退,只會阻礙達成目標。

左揀右揀,買咗爛橙 - 應抓緊關鍵資訊

11年1月13日
與讀者互動,推介股票,屬指定動作。自問眼光尚可,卻發現散戶讀者,收獲有限。回顧讀者答問,才發現原因:舉凡推介六福(590),讀者第一時間,非伺機買入,反而是問:「周生生(116)點睇?」「景福(280)係咪抵啲?」想像力豐富的,更會聯想到漢登(448):「珠寶股好啲,定係服裝股好啲?」審犯咁審,誓要無限比較,自我折服所買屬板塊最佳,甚至是天下第一股,方肯落注幾千銀。六福的基本因素,卻無人關心。
如此操作,結局有三:左諗右諗,原地打躉,坐失良機;左度右度,最終細搏,大勝變小贏;左揀右揀,買咗爛橙,爆升才買,落得一買即艇。上述問題的共通點,一字記之曰:「慢」。查實選擇越多,未必是好事,最終釀成「決策癱瘓」,動彈不得。
何 謂決策癱瘓?以一例解釋。一次實驗中,心理學家設定情景:有一年老關節炎患者,需動大手術,基本上是「煎皮拆骨」,料其難以忍受。此際出現一種新藥,醫生 會如何選擇?結果:近半受訪醫師會即試新藥,免老人動刀受苦。接下來才是戲肉:設同時出現兩種新藥,互有優劣,又如何?正路去想,應有更多醫師選擇用藥, 可結果卻恰恰相反:僅四份一受訪醫師選用藥,四份三竟決定開刀算數!
選擇增加,往往令人無所適從。難以決定下,盡快投向最不理性之處,省卻苦惱,人性使然。譬如你認為買股優於揸現金,如市場只有一股,無需多講,都會入貨。但有幾十隻股票,各有千秋,反不能入手,最終所揀,可能是最差選擇:揸現金。
選擇太多外,資訊太多,也會導致「決策癱瘓」。正如之前在報章所寫:「一般人的錯覺,是資訊越多越好,所以經常陷入搜尋資訊的泥沼。」解決辦法:專注找出「關鍵資訊」所在。上次寫報紙,是針對投機思維,今次嘗試解釋如何篩選長線投資的關鍵資訊。
長線投資的關鍵資訊,務必為「新」。新,有兩義。新之第一義:「從無到有」,如09年家電下鄉、汽車下鄉、去年推行經濟適用房,後來汽車股、家電股以及中國建築(3311), 股價大幅飆升,是為鮮明的例子。新之第二義:「恍然大悟」,事件早已存在,只是留意者稀,要半年、甚至一年,終達臨界點,才會忽然人人察覺,人人關心,人 人認同。如2010年上半年,零售市道,已極暢旺,凡有行商場,盲都睇到,但要到第四季,全港散戶才恍然大悟,爭相認同,高位飛身搶入。股價拋物線飛升之 際,也是開到荼靡之時。簡單而言,散戶皆知的資訊,價值近零。
德國股神科斯托蘭尼、日本股神是川銀藏,皆靠「關鍵資訊」獲取鉅利,不妨參考其著作偷師。現時報紙地產版中,商場、寫作樓租金飛升的新聞,不知凡幾,散戶何時方「恍然大悟」?